要登入會員才可以使用此功能!!

確定
  • 我們社區需要你
  • 北巷社區早期農作物以種植水稻、檳榔為主,由於近年水土保持及健康議題逐漸受到重視,部份農民將檳榔園砍除改種香蕉、可可、火龍果、檸檬等經濟作物。為了解決檸檬產量過盛的問題,以產學合作的方式,研發生產出檸檬酵素及黑檸檬果乾,頗受消費者喜愛,也帶領社區產業朝向多元化發展,並成功解決農產滯銷問題

    社區需求

    希望青年以創新的想法,將社區的經濟作物,如火龍果、香蕉、檸檬、菜乾等以加工生產及行銷推廣,讓北巷社區的農產被看見!

  • 東片社區概屬砂質壤土或粘質土,地勢平緩,因東港溪支流貫穿其間,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農作種植。過去農作物以水稻為主,近年來農業需求的轉變,鳳梨、檳榔及短期蔬菜等作物也漸漸取代了稻作,而本村的檳榔乃是最大宗的經濟作物,但也為了因應時代的趨勢,漸漸有農戶改種植鳳梨,且目前社區有發展諾麗果、桑葚等有機產業,亦有幾間休閒農 場營運中,目前有八家農場共同籌組「東片寶石村」社會企業,透過農場互助共同行銷,讓本村產業多元化。

    社區需求

    社區排水系統設計不良,年久失修,造成本村庄遭遇雨季、颱風來臨時期,水量宣洩不易,造成淹水之苦,迫切需要改進。農作產品類近期期盼可以開發印加果及火龍果再製品,提振社區作物再運用。

  • 隘寮社區融合了閩南、平埔、客家、原民文化,並將老傳統的手藝、生活智慧與黃荊文化傳承下來,形成多元獨特的隘寮社區聚落。大多社區居民以農業維生,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因此隘寮也以「黃荊 (金)不老村」聞名。隘寮社區利用復育園區內所種植的黃荆葉,研發出一系列社區特色產品,有:蚊香、洗髮精及沐浴露等生活用品,還製成口味特別的黃荆蛋,受到民眾的喜愛。為社區注入新契機。

    社區需求

    社區具有多元文化,希望有志青年,能融入社區特有的文化,一起發展黃荊各式產品,另目前有開發黃荊蛋,期盼青年朋友可以製作出黃荊蛋公仔等文創周邊,並以line動貼圖等行銷推廣在地黃荊產業。

  • 萬丹鄉新鐘社區維護生態有成,打造了「蝴蝶生態園區」,更首創全國派出所與社區合作的「新鐘衙門蝴蝶生態公園」,成為可欣賞著蝴蝶成群飛舞的開放性生態教室。 社區也開發萬丹特產紅豆入菜,發展極具特色的食品「紅豆杏福粽」,兼具健康養生又美味的創意粽子。

    社區需求

    紅豆產業再造行銷,並結合社區開發生態旅遊體驗,希冀增加就業機會,使年輕人回鄉就業。

  • 萬丹鄉社中社自力打造社區在地特色化,更將社區重要產業-紅豆,以安全用藥、友善耕作方式生產,作為社區產業文化推廣與行銷重點;也將萬丹地區蔗糖產業-在地手作黑糖與紅豆搭配行銷,開發出「紅到發紫 甜在心豆」的紅豆黑糖禮盒,將社區主推紅豆品牌「安心豆」,與在地好手藝的手工黑糖搭配組合,打造日式簡約風的新視覺包裝,使產品具市場競爭力,逐漸走向自給自足及永續發展,讓社區能自主經營。

    社區需求

    社中社區是紅豆的故鄉,社區媽媽裡有來自越南、印尼的新移民 ,社中社區屬於一個多文化融合的社區,希望青年能將在地的農產融合不同的文化,成為新農村的代表。

  • 萬丹鄉灣內社區盛產紅豆、稻米、絲瓜、猪等產業,其地處西邊緊鄰高屏溪並設有河堤公園,河川行水區內具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西南面則有赤山岩及泥火山自然景觀,社區中的萬新吊橋更是連結了萬丹、新園兩鄉產業和觀光的發展。

    社區需求

    發展紅豆與香蕉餅產業與泥火山景觀公園旅遊體驗。

  • 萬丹鄉興全社區為知名紅豆的故鄉,社區以純淨的湧泉源源不絕冒出,不需經動力抽取聞名,產業已轉向安全無毒農業,更推出無毒品牌「兟泉米」製成的米糠面膜。社區近年彩繪成「興化廍彩繪村」,用綺麗的色彩豐富平淡的農村生活。

    社區需求

    社區以種植稻米、花生及紅豆為主,期待透過產業整合行銷在地農產品。此外社區有Pizza窯與遙控飛機場,希望可以結合青年人創意,發展出產品或產業,吸引人潮。

  • 萬丹鄉田厝社區打造了一個共融夢想公園,並逐年推動社區農園、閒置空地綠美化、種植原生或誘鳥誘蝶植栽、濕地保護及生態池建置、牆面植生或綠籬等綠化工作,創造社區共好生態村。

    社區需求

    透過產業活化活動辦理與專家學者指導,推廣本社區的稻米、紅豆並使當地文化歷史(古農具與大鼓陣等)擴散發酵。

  • 萬丹鄉後村社區有耆老們的「天子門生」南管樂團及車鼓陣頭。傳統文化「跳鼓陣」的改良與民族藝陣「南管樂團」 的成立,更讓社區失傳的民俗藝陣得以重現希望。社區內農作盛產紅豆、苦瓜、絲瓜、泰國蝦等產業,傳統居住古厝三合院保護完整,充滿歷史足跡氣息。

    社區需求

    社區農業產業發展成休閒精緻農業,在地產業結合地方傳統技藝進行整合行銷規劃,創造「後來居上、村中同心」的品牌形象,導入創新產業活動,提高社區的能見度。

  • 萬丹鄉崙頂社區有全國首座「森林堤防」,並將垃圾場變成社區民眾休憩最佳去處的「椰林公園」,更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創立南台灣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打造的民生廢水淨水池生態園區-「崙頂社區淨水公園」。

    社區需求

    創造在地產業,例如發展紅豆、水稻、苦瓜及絲瓜加工處理、椅寮手工藝、北管樂團等,讓青壯年人有更多工作機會,不致外流。 此外由於社區有木工生產,想要藉由年輕人創意發展木工產業。

  • 萬丹鄉廈北社區宋江文化歷史悠久,其「下蚶宋江陣」為全台最早成名。社區生產紅豆、稻米、短期作物等農特產品,且當地酪農業面積大,景觀面則有下蚶森林公園、松柏園、普安公園、廈北公園、宋江陣藝術牆面等供居民遊憩好去處。

    社區需求

    打造宋江陣故鄉、結合酪農發展產品甚至將在地盛產的瓜類再製販售,期待透過文化結合產業,並藉由行銷規劃推廣社區,為在地元素加值。

  • 萬丹鄉香社社區景觀資源有鯉魚山(泥火山)、萬丹圳、赤山巖、南海寺、三合院古厝與腳踏車健行步道。 文化資源有宋江陣與水族陣等,在產業資源面則有天地掃、古早灶、磚窯與紅豆等傳統產業。除了目前農業生產紅豆及少數人堅持天地掃外,其於產業均已沒落。

    社區需求

    結合巧思與題材發揚社區傳統技藝天地掃產業及宋江文化,並協助水稻、紅豆、蔬菜、蝦類產業整合行銷規劃,結合在地觀光資源開拓社區曝光度,吸引青年迴遊創業。

  • 萬丹鄉寶厝社區除了紅豆外,另盛產青蔥和韭菜,社區內韭菜產業活化活動興盛,108年研發了韭菜相關的保健品,更將韭菜製成益生菌頗受好評。

    社區需求

    透過產業活化活動的辦理,推廣本社區的主要產業(青蔥、韭菜、稻米、紅豆),並透過農產品加工再製研發,讓農特產品附加價值感,藉由整合行銷規劃提升社區經濟。

  • 本社區位於屏東縣萬巒鄉之東邊村落,本社區的居民主要信仰以天主教為主,社區內主要以天主教聖母聖殿為主要建築,成為村內特殊景觀,本社區宗教、民俗文化與表演活動的根基與傳承非常深厚,其中萬金聖母聖殿配合全省教眾投入與參與年度內大型活動參與人數達五十萬餘人次,另社區中的民俗劇團(如宋江陣、千歲鼓、獅陣、車鼓陣等),每逢佳節慶典,均會出場表演,是本社區其它的重要特色。

    社區需求

    目前鳳梨與香檬已開發出飲品,希望可以結合包裝設計與行銷規劃來推廣,另外也希冀鳳梨和香檬可以再運用青年們的創意,製成別具特色的新產品。

  • 屏東縣萬巒鄉泗溝社區,以可可為主力產業,為使可可農栽種更有信心,除了有生產好吃的巧克力外,更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研發出可可加工產品,推出可食用的可可油、可可保濕面膜和護手霜,使社區產物商品化,提升其附加價制,社區亦推出可可風味餐。泗溝社區近年積極推廣可可產業,輔導品種優化、品質精緻發展 ,讓社區產品可以在地化持續發展。

    社區需求

    歡迎喜歡可可的年輕人加入我們,讓屏東「黑金」不只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亦能普及到台灣消費者,讓更多人認識認同屏東可可。

  • 萬巒鄉成德社區原多以種植檳榔為主,自105年起,推動檳榔廢園轉種香檬,後以香檬作為社區產業發展主力,以富含精油與維他命C的香檬,陸續研發生產出洗髮露、沐浴露、洗潔精、香檬舒緩皂、防蚊液、去角質凝膠、修護潤唇膏等7項系列產品,展現社區創新研發能量,逐漸打響社區知名度。2019年,更以銷量最好的香檬舒緩皂及洗髮露,以清新歐風新視覺禮盒包裝上市,打造品牌化香檬產品,跳脫社區產品帶給消費者傳統包裝的刻板印象。

    社區需求

    成德社區現以香檬為社區產業發展主力,希望有志青年,能從文化、產物、景觀....等方面著手,一起來讓社區更具有生命力、創造力,一起打造「共好」的農村型態。

  • 佳和社區為萬巒鄉其次於萬巒社區的熱鬧村落,社區內之產業,目前仍以一級產業為主,農產品主要以短期蔬菜(小黃瓜、四季豆、苦瓜等)、檳榔、鳳梨及香蕉為大宗,其中檳榔是本社區最大的經濟農作,雖然檳榔因國民健康因素不為政府推廣,但就現實層面來說,檳榔亦具有許多附加價值,如檳榔葉可做環保扇或夾腳拖等。在本社區中亦具有二級產業的小型工業區,廠區包括食品加工廠,本社區產銷班透過與食品工廠洽商,當蔬菜價格低落時,交由工廠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

    社區需求

    期待社區內瓜類產物可以透過再製與行銷整合設計,生產出特色產品,帶動出社區的特色文化,吸引遊客來帶動觀光產業,增加工作機會。

  • 本社區與佳和社區相鄰,部分信仰及產業類型相似,目前仍以一級產業為主,農產品主要以短期蔬菜、檳榔、鳳梨及香蕉為大宗,其中檳榔是本村最大的經濟農作,本社區亦有部分居民於工業區工作。

    社區需求

    佳佐社區為傳統農村聚落,種植許多短期蔬果,但因時代快速變遷,農村謀生不易,亟需開發本農村社區屬於自己的特色產業來吸引遊客並增加社區營造及綠美化的共識。

  • 本社區位於萬巒鄉最西南端,於省道台88東西向快速道路潮州竹田交流道與省道台1線旁,為外地民眾進入萬巒鄉必經之社區。該社區擁有獨一無二的公共洗衣場,建於民國72年,當時的社會村婦們長年來習慣在村外路旁的農田灌溉溝渠清洗衣物,後來因考慮村婦們的人身安全、用水衛生以及水源接續問題,於是建造了這座深具文化特色的洗衣場,使得村民在早、晚農事後可以在此清洗衣物、相互閒聊家常並聯繫感情。鹿寮社區地勢平坦,社區幾乎全為農業生產區,以檳榔、香蕉、荔枝、鳳梨花、蓮霧等為生產大宗,另萬巒鄉近年推廣種植可可,亦有部分民眾開始 研究栽種。

    社區需求

    社區生活空間屬傳統聚落,街道巷弄狹小,車輛通行需放慢速度且會車不易,導致旅遊腹地限縮,加上鹿寮社區人口老化及外流嚴重,創造精緻農業生態以營求就業契機,使年輕人回鄉扎根,有其迫切性。

  • 屏東縣萬巒鄉赤山社區位在大武山腳下,鄰近聞名的百年教堂「 萬金聖母聖殿」及五溝水聚落保存區,社區內以鳳梨為主要經濟作物,開發出鳳梨相關產品有金鑽鳳梨化妝水、金鑽鳳梨洗面乳 、果醬、果乾。近來更把村內閒置老屋改造成產業體驗場「老厝54」,讓有故事老屋有了新樣貌新價值,「老厝54」除介紹人文歷史與產業,也規畫體驗活動與特色主題遊程。

    社區需求

    社區內有許多特色老屋,希望外地遊子返鄉,加入創意,讓老屋活化再利用,以新空間的樣貌,與大家分享,激盪出不同世代的社區印象。目前社區已有各式鳳梨類產品,也希望透過重新包裝設計或是再研發鳳梨加工新品,增添鳳梨運用新滋味。

  • 新豐社區出產優質的高樹米、芋頭、菸葉、玉荷包荔枝、黑金剛蓮霧及牛奶蜜棗等,村內的絲園聚落更因早期經濟作物瓊麻而得名。獨特蝴蝶先生蔡百峻的生態攝影作品、黑手藝術家梁景華先生的鋼雕藝品、老式菸樓、打鼓坑古戰場、新豐國小灰面鷲賞鳥台及唐式密教聖地青龍山不動寺等特色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社區需求

    八八水災後自主重建的新豐社區為典型的農村生活,老年人口極高,期待透過社區的運作讓居民能感受安全,並結合在地休閒農場特色資源,發展「環境、生態樂活養生村」與「 深耕旅遊」,讓新豐故事傳唱下去。

  • 東興社區居民多為客籍,大部分務農,現居長期者多為年長務農者,以蜜棗、芋頭、番茄與木瓜為大宗。101年正式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直至民國105年承接C級長照巷弄站,正式提供一周5天全日型的服務,期待透過參加外部活動讓長輩可以打開視野,讓志工及長輩能夠對「老」的定義有不一樣的感受,目標讓高樹鄉適合養老,使長者們都能夠健康到老。

    社區需求

    改造公共空間,將納骨塔與墓地利用生死文化打造出以尊重理念為主的生死藝術園區,並讓長者能使用社區友善空間互動與提升社區的認同,進而讓社區文化、產業得以保存與發揚,使社區成為一個退休的最佳養老村與夢公園。

  • 昌榮社區位於屏東縣九如鄉,四周環繞聯外道路,使居民外出旅遊、購物時都相當方便。而社區在清朝時期為塔樓社舊址,也是馬卡道族發源地,曾經更為臺灣人最大人口的部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口逐漸外移,社區已繁華路盡,風光大不如以往。昌榮社區擁有許多古老的文化,隨著時代的演進,居民透過創意 、創新的手法,讓古老文化能與時代接軌,並透過有趣的方式來傳達給大眾了解,藉此激起年輕人的創意,幫助社區透過更多面向的呈現,來展現社區的生命力。

    社區需求

    社區現有「魚菜共生」及「禽菜共生」系統,創造出循環經濟;自主產品有:絲瓜露、果釀醋及文創商品。歡迎對於產業規劃、產品研發、行銷設計、觀光文化有熱情有想法的青年一起加入!

  • 屏東縣九如鄉共有三個農村主題的彩繪村,後庄社區即為其中之一,後庄社區彩繪主題是以農村的動物為延伸,還有擬人化的農產品,使整個社區形象活潑。九如鄉居民以務農或養殖業為主,除種植稻米、檸檬,也有小黃瓜、毛豆、絲瓜、四季豆等,其中小黃瓜栽種面積大;但小黃瓜價格常隨市場波動,使得農民栽種的辛苦和成交價不成比例;為翻轉小黃瓜的命運,以產學合作的方式,研發出一系列小黃瓜成分的保養品,頗受好評!未來希望能再成功開發特色在地農產品製成的產品。

    社區需求

    後庄社區養殖產業有泰國蝦、甲魚(鱉)、鱸魚,果樹型產業有蓮霧,檸檬、檳榔、香蕉,蔬果類有茄子、四季豆、敏豆、小黃瓜 、胡瓜、絲瓜,生產相當多農產水產,希望藉由青年的創意,將社區產業提升,成為在地特色。

  • 屏東縣九如鄉洽興社區-本社區舊稱「鴨母寮」,是平埔族的分布地區(平埔族馬卡道族-鳳山八大社塔樓社-上番社,昌榮社區為中番社、耆老村豐田社區為下番社),後有由他地遷居而來者,居民的姓氏以吳姓為大姓,姓江其次。現今的居民已非昔日以養鴨為生,多以種田為主,展現出純樸的農村景觀。

    社區需求

    洽興村是典型農村社區型態,為了拚經濟,人口外流,目前面臨人口老化、隔代教養、文化失傳、就業困難、環境汙染等問題;且因社區無青年或專業人士協助,有計劃書撰寫及產品行銷設計的困難,目前已有豆瓜聯盟蔬果乾的產品開發,需要行銷的支援。

  • 過田社區地形多為平原,屬熱帶性氣候,農產業種類多以檸檬、小黃瓜、木瓜、茄子、棗子、絲瓜、根莖類蔬菜為主,養殖業則以泰國蝦為主。

    社區需求

    過田村社區趨向老年化,加上本社區的公共建設不夠完善、缺乏撰擬計畫、電腦、包裝、設計、行銷之專業人才,導致社區推動窒礙難行。近期社區有開發出檸檬醋,希冀可以有更多農產品開發成產品販售,讓社區得以有更多收益。

  • 新庄社區位於九如鄉南側,緊鄰台三線,交通便利,居民以務農為主,地方產業有金桔檸檬、養殖泰國蝦、甲魚水產,三山國王三山宮則為信仰中心。

    社區需求

    新庄社區因村落年輕人口外流,人口結構偏高齡化,加上基礎公共建設的落後,故而首要社區需求為推行旅遊產業及社會福利,來增加社區吸引誘因。

  • 本社區分為大坵園及王厝廍兩個 聚落,大坵園與王厝廍之地名由來已不甚可考,唯透過社區耆老得知,於日據時代時,該兩處聚落皆係種植甘蔗之處,並且皆有小型糖廠加工,另大坵園因係大塊之旱田,因此得名。

    社區需求

    優先執行本社區排水整治改善與指標系統建置,透過王爺奶奶回娘家活動,整理社區周邊環境,以吸引外地遊客進入社區參訪,再結合本地農特產品加以行銷推廣,以社區文史調查與培訓導覽解說員作為提升就業機會之手法,強化社區收益與發展,裨益永續經營。

  • 鹽北社區民俗文化與表演活動的根基與傳承非常深厚,社區中的民俗劇團車鼓陣及彩扇舞為社區廟會的必備活動,深具特色。 社區農畜水產多元,農業種植以蓮霧、棗子、香蕉、短期蔬菜及花卉等為大宗,其中野薑花、玉蘭花及千代蘭三種花卉更是社區數量最高的花卉作物。畜牧產業以養豬、雞居多,而水產養殖則以泰國大蝦、吳郭魚、鱸魚以及美國牛蛙為主。

    社區需求

    建立社區行銷平台,規劃輔導舉辦主題產業活動,聯合產銷班班員合作開發社區代表性商品,創造鹽北品牌提高社區能見度,並結合社區歷史文化與隘寮溪沿線生態,發展文化生態之旅。

  • 彭厝社區打造了紙漿藝術牆,並結合鄰近國中小學生,由美術及工藝老師協助,設置許多具獨特意義的環境場域。農地耕作者多以種植毛豆為主,搭配居民種植的作物,火龍果、檸檬、芒果及周邊牧場的鮮乳,製作成「毛豆四色飲」。生態資源豐富,天空常見到老鷹翱翔,未來亦將配合社區生態旅遊行程打造「老鷹毛豆」品牌。

    社區需求

    藉由紙漿藝術規劃特色童話故事,打造紙漿藝術農村,並協請藝術家開創紙漿文創品發展文創產業。開發多元社區農產加工品,並協助食用品產業化與量產化,另透過行銷策略,設計社區伴手禮與拓展銷售通路。

  • 鹽埔鄉盛產野薑花,每年5至11月是野薑花開季節,產量約占全台的7成,農友習慣將花運到花市拍賣,但賣價不高,,平均1株賣5塊、有時還會跌至3塊堪稱「艱苦錢」。野薑花的研發從防蚊液開始做起,慢慢進展到面膜、乳液等保養品,再到野薑花入菜的風味餐,使評價的花卉也能產出高價值的產品,吸引大眾的目光,打響新圍是「野薑花之鄉」的名氣!

    社區需求

    希望藉由青年的創意置入社區,能將野薑花的產值加大,做更有效更有價值的利用,共同推廣野薑花,一起翻轉農村,玩翻農村!本社區較需要品牌行銷資源的支持,以利後續產品的銷售。

  • 里港鄉定遠社區與信國社區多數居民均為雲南省籍的漢人組成,為民國50年滇緬地區反共突擊隊撤退來台的定居點。滇緬文化的發揚是社區的精神,曾舉辦過雲南美食文化季,希冀透過美食與獨特的香料植物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滇緬文化美食村,提升滇緬文化的推廣。

    社區需求

    擴散滇緬文化的風情與記憶予以大眾知曉,包含協助雲南香料植物的銷售與推廣、各式社區的滇緬產品開發(如滇緬料理包等)、包裝與行銷。

  • 里港鄉信國社區與定遠社區多數居民均為雲南省籍的漢人組成,為民國50年滇緬地區反共突擊隊撤退來台的定居點,社區內充滿濃濃的滇緬特色,而產業經濟面多以農業為主,以蘭花、木瓜、檸檬作為主要經濟作物。

    社區需求

    生活層面希冀社區滇緬文化生根與營造並成為社區關懷據點,經濟層面有望發展推廣農業、漁業、文化與生態等場域體驗,目前朝圖騰彩繪、文創商品設計或是滇緬文化遺跡保存的方向經營。

  • 里港鄉武洛社區是里港唯一的客家聚落,社區內保有客家文化的紋理和美學,透過客家產業的發展,凝聚社區內居民的共識與目標。

    社區需求

    在地農產的六級化整合並輔以產品的行銷設計規劃,另外社區客家文化活化及行銷活動推廣。

  • 里港鄉塔樓社區的多處綠地公園與區內炮仗花綠圍籬,營造「生態綠化」成果顯著。節能與永續循環概念深植,打造低碳節能塔樓國小及落實農田生活體驗的循環農場,大力推廣環境教育成果。傳統農業社區的塔樓村,大多世代務農,塔樓出產的檸檬酸而不澀,成為著名的檸檬鄉。

    社區需求

    漁產較不具知名度,缺乏產業整合及行銷規劃。

  • 德和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以來逐年研發出左手香烏髮液、左手香沐浴液、左手香潔面露、左手香護髮素及左手香舒緩凝膠等產品。此外,為建立社區品牌形象,社區也以在地故事設計出富有童趣的手提禮盒。除此之外,社區也計畫推動食農教育,利用活動中心旁雜草叢生的閒置土地,整理規劃為食農教育園區,除為推動友善耕作及食農教育的實踐場域外,同時也為社區老人送餐及共食提供新鮮健康的食材。

    社區需求

    社區可利用資源豐富,除左手香產業外,還有台灣糖業盛產時期所留下的運糖五分車,歡迎對於產業規劃、產品研發、行銷設計 、觀光文化有熱情有想法的青年一起加入!

  • 本社區舊地名又稱「番仔寮」,係長治鄉內唯一的閩南聚落,聚落的發展與平埔族群鳳山八社之阿猴社有關。臺灣光復後,番仔寮地區因地擴人口增加,行政區乃劃分為四區:繁華村、繁昌村、繁隆村、繁榮村,不過仍統稱為「繁華地區」。本社區以傳統務農為主,種植果樹及小型猪隻圈養維生,由於受惠於隘寮溪水力資源豐沛之故,土地肥沃,農產品豐富,品質極佳。目前社區組織、志工夥伴積極推展綠能、環保社區,並逐年改善社區環境,現階段除了硬體環境外,也預期將社區農特產品 2.0化,讓自產自銷的作物,能夠多元的產品開發與銷售模式,逐漸將發展特色產品與伴手禮。

    社區需求

    提升產業,致使工作機會增加或相關產品價格提升,讓年輕人可以留在自己之地方生活,找回往日榮耀。外來遊客前往社區並無可停留的據點或吸引力。未來希望與在地合作社產銷班生產無毒農作,並行銷開發特色農產品。

  • 里港鄉潮厝社區開辦關懷據點同時推廣低碳飲食概念,進行「社區有機栽培課程」栽種蔬菜提供在地飲食或共餐。社區境內多有種植小黃瓜與絲瓜,且區內泰國蝦養殖佔市場6成,供貨量充足佔比極大。

    社區需求

    打造泰國蝦的故鄉,發展產業商品化與活動推展,傳承養殖文化與復興,並於養殖生態延伸出一日漁夫之生態旅遊。

  • 大洲社區位於屏東市西南郊區,以農為生,主要種植水稻、高麗菜、九層塔、空心菜、鳳梨及子彈蓮霧為大宗。

    社區需求

    首要社區需求為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產業活化,文化保存與活用、生態保育等五大方向,以利社區永續發展。產品部分由於社區大多種植稻米,期待可以開發出屬於自己社區特色的稻米加工品(米餅、米酒),另用行銷包裝讓大眾更了解大洲社區。

  • 信和社區位於屏東市北方,其主要產業為傳統農業,以生產綠竹筍、絲瓜及茄子等農產品為主,期盼未來延伸規劃成多元觀光農特產社區,一級、二級及三級產業結合成六級產業,提升附加價值,利用具有特色風味料理、舉辦休閒農村體驗活動與農產等包裝精緻化變成伴手禮等地方產業推廣。更希望融入社區的文化與故事將讓「溼地生態水信和;豐收綠筍好農趣」逐步地推廣出去。

    社區需求

    和社區人口老化趨勢增加,又因農村社會年輕族群不願從事農業,加上非農業的就業機會少,導致年輕族群均往近鄰鄉、鎮、都市就業,造成社區空屋率逐年提升,且因社區地理位置位於屏東市邊陲地帶及可營造空間不足,導致社區正向吸引力不足。

  • 前進社區為「屏東的門戶」具有區位優勢,且有豐沛的資源如髙屏河濱公園、濕地公園、國定古蹟舊鐵橋、台糖農場、農業區、一般農業區、社區古厝、傳統文化、百年榕樹、廟寺、 六塊厝火車站、六塊厝排水溪、牛稠溪、髙屏溪等,本社區透過整體環境改善、建設、活化、活用、保育、觀光,以達社區 生活、經濟、社會、環境之效益。

    社區需求

    前進社區因缺乏產業整合及行銷規劃,包含產品特性、銷售資訊及通路建構不明確,以致產品與銷售管道無法進一步突破,而使得農產品經濟效益不足、不具知名度。近期社區有開發土豆、鴻豆酥、花生糖禮盒販售,期待青年朋友進入社區找尋新元素協助開發更多元產品。

  • 本社區地處屏東縣屏東市東南隅,社區內目前仍以一級產業農業為主,農產品生產主要以稻米、紅豆、 牛蒡為大宗,其中以紅豆居首,其生產多交由大盤商收購,未來希冀能開發紅豆加工製成品,帶動社區農產品產業轉型並促進社區經濟發展。

    社區需求

    另社區目前預計開發福菜鹹菜產品,期待可以透過年輕朋友的創意創新想法包裝行銷出去。

  • 玉成社區所在位置為高屏溪沖積平原,該社區農業以水稻為最大宗,次之為甘蔗,再者為香蕉、木瓜與水菜(小白菜、空心菜、A 菜、莧菜、青江菜、油菜的統稱)等農作物。目前社區產業多以一級產業為主軸。 玉成社區除了傳統的宗教節慶活動,在社區內也有傳統藝陣氣功班與由女生所組成的女什家將,均為本社區特點之一,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社區利用廢棄之鋁箔包製作成環保帽,既環保又實用且富有獨特的社區新文化。

    社區需求

    社區活動與其主要農產業因其工作需求與勞苦條件,往往讓青少年不願續留社區傳承農作產業,而導致人口外流,造成社區產業一大斷層。近期協會預計將社區水耕蔬菜及醃蘿蔔乾當作社區發展主力,期待青年朋友可以一起共思再創產品新氣象。

  • 龍華地區位於屏東市南區,雖屬都市化程度較高之農村社區,許多傳統房舍都已改建,但在巷弄田野間,仍可發現依然保存原貌或些微改建之傳統三合院與古厝,也是農村的一大特色。社區作物包括苦瓜、 九層塔、包心白菜、絲瓜、稻米及紅豆多屬於社區長者自種食用,非大面積農業生產。

    社區需求

    龍華社區最大的需求在於缺乏產業整合及行銷規劃,產品經濟效益及知名度不高,以致於農產品的銷售管道無法進一步突破。近期有推出社區手工皂,需要年輕朋友來一趟社區幫忙發想社區特色與產品。

  • 大湖社區位於屏東市最南區,沿舊稱大湖, 在頂柳路東側,早期有一甲多的爛漥,深約1公尺,於日據時期予以填平,故名大湖。本社區屬典型農村地區,40%屬農、40%屬工、20%其他,社區農業大多以水菜(小白菜、蕃薯葉、九層塔)、水稻、紅豆、高麗菜等為主,後期進而發展出水產養殖業分別以尼羅魚(吳郭魚)、鱸魚、 泰國蝦與甲魚為主。

    社區需求

    大湖社區最大的需求在於公共設施的建設,目前僅有小型口袋公園等休憩的綠地,缺乏社區活動中心及大眾運輸網絡,使得社區產業旅遊推廣困難。目前社區有心想要發展在地養殖業與與園藝景觀業,讓該兩產業為社區創造更不一樣的能見度。

  • 新興社區位於屏東市的南端,交通便利,產業以農業為主,休閒遊憩地區以大堀為要,新興社區以「景觀、環保生態」為主軸,純樸的居民堅守自己的崗位,對於社區活動的參與都非常踴躍。本社區除開創農產品加工外, 同時以自產自營,直接與客戶對話,創造第三產業,成功行銷品牌,未來將採契作方式,產銷合作,促進產業發展,並藉由代銷六堡社區聯盟農特產,來促進區域性之產業發展。

    社區需求

    新興社區的環境景觀維護,需依賴多元方案人力的協助,此為目前最大的困難點,目前本協會動員志工能量補充人力,待成功經濟轉型,將創造福利化社區,讓協會志工、社區居民之向心力、凝聚力與榮譽感將更趨堅實。

  • 歸來社區位於屏東市東南隅,農作物種植大宗為牛蒡、豆薯、青蔥,其中「歸來牛蒡」不僅取得優良安全農產品「吉園圃」的認證,也往附加價值之加工食品研發出牛 蒡茶包、牛蒡濃縮膠囊、牛蒡健康食品等相關產品開發。

    社區需求

    致力於推廣在地特色農產(牛蒡、豆薯、 青蔥),協會希望可以結合在地小吃開發社區特色風味餐,歡迎愛吃的青年朋友,運用巧思一起來開發。

  • 麟洛鄉田中社區有豐富的水圳文化、百年老樹、歷史文物和客家文化景觀,居民過著都市人嚮往的「慢活人生」。產業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高經濟價值柑橘作物(香檬、金桔等)深受飲料市場喜愛。

    社區需求

    發展定位-「樂活田中漫步遊.活力客庄文化行」:社區景觀營造及環境改善,期待可以將社區香蕉產業發展,透過加工再製發展出去。

  • 麟洛鄉田道社區農村聚落組織完整,豐富的文化資產(客家伙房與伯公)與農村地貌(檳榔園與果園)為主要特色,農作以蓮霧、檳榔為香檬及咖啡等經濟作物為大宗,後兩者反應良好,具有發展為社區特色產業的雛型。

    社區需求

    發展定位-「樂活慢遊田道行.水岸生態景色佳」:社區景觀營造及環境改善、農產整合性行銷與客家文化資產人力培力,以保存農村生活文化體驗為發展目標。農作產品蓮霧也希望透過行銷包裝或是再加工,能有有更好的銷售發展。

  • 麟洛鄉新田社區區域內老聚落(新圍、新庄仔、老田尾)組織完整,豐富的文化資產(廟宇、客家夥房各式建築、伯公)與生態地貌(溼地、水圳、果園、檳榔園、漁塭)為此區的主要特色,另外國道3 號(麟洛交流道)及屏東縣單車國道通過本區也成為對外門戶的重要發展據點。

    社區需求

    發展定位-「鐵馬新田趴趴GO.文化生態好風光」:以「保存農村生活文化」及「水圳生態」、「休憩旅遊」為主體規劃「農村體驗區」串聯客庄場域,重塑人文與產業的新氛圍的。

  • 恆春的龍水社區附近有一屬於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龍鑾潭」,是著名的水鳥勝地,還有鷺鷥棲息的林地,加上有自然湧泉,水源豐沛、地勢平坦,自古就是種植稻米的地方,而龍水社區的水稻區,可能是可能是全台少數僅剩最美麗的「有機稻作區」,生產出有機瑯嶠米,更進而發展出結合有機農作收割與生態旅遊活動,吸引許多家庭參加活動。龍水社區也因為信仰的關係,培育出相當多的總鋪師,也因此流傳著「龍水出總舖師」之盛名。

    社區需求

    社區擁有豐富的農產、文化、觀光、景觀和生態資源,希望有想法的青年,結合現今的生活型態,將社區資源提升、活化,藉以吸引遊客,促進當地就業機會。此外社區亦有生產蘿蔔乾,期盼有青年可以協助包裝設計及整合性行銷規劃。

  • 大埔社區位於屏東縣南州鄉之西南方村落,居民之祖先多來自新竹縣湖口鄉、橫山鄉、竹東鎮、關西鎮一帶陸續遷徙下來之客家族群,其中以戴姓為大宗,係不同於六堆之另一客家文化。先本社區仍保有在地之三合院,建築之構造與結構亦會因師傅而異,從最早只用牛糞加箭竹葉之土角厝,發展到現代之新興建築,惟不論係舊式或現代之三合院結構都仍然可看出彎曲之屋簷,這係 區分客家伙房與閩南式三合院之重要指標之一。本社區另具有最富文化特色之金牛陣,該陣之緣由係民國 41 年本社區居民欲參加東港迎王慶典,所創造出來之民俗藝陣,並榮受巡狩王爺封賜為【金牛】,居民對伯公、義民爺、金牛是同等尊敬,金牛陣僅在三年一科之迎王才有表演。大埔社區產業目前仍以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以黑珍珠蓮霧、水稻、香蕉、咖啡、檳榔等為生產大宗。

    社區需求

    本社區係典型農村社區型態,社區居民為了拚經濟,人口外流,目前面臨人口老化、隔代教養、文化失傳、就業困難、競爭力下降等問題。再環境及設施方面,牛埔溪惡臭及道路品質不佳的問題亟需整治,以利社區後續經營發展。

  • 塭豐社區就位於佳冬鄉靠台灣海峽的地區,林邊溪出海口的左岸,是地層下陷很典型的村莊。由於具有相當特殊的地理環境並且西邊面臨台灣海峽,有很長的海岸線,因此村民大部份以捕魚及養殖業為生,塭豐養殖漁業幾乎都以午魚、富貴魚、金鐘魚等,短期(一年內)可收成的魚種為主,至於石斑、龍膽等高級魚種則較少人放養。另塭豐村鴨蛋產量為全國第一名,鴨蛋的產量一年可達三十萬顆左右,占全國產量之六分之一,適合推廣蛋類的加工。塭豐地區地層下陷問題自民國六O年代,居民開始從事養殖後慢慢呈現,當時養殖業淡水資源大多來自於地下水,由於過量的抽取地下水, 導致地層下陷嚴重,房屋高低錯落,地層下陷的特殊景觀成塭豐的特色,成為觀光奇景與教學地點。

    社區需求

    期盼漁產品得以發展,目前社區在積極投入發展石斑魚及一夜乾,亦有思考發展鹹鴨蛋產品,需要包裝與設計,期盼青年朋友可以共入社區,提供整合行銷規劃將社區曝光發展。

  • 甲午戰後,清朝割讓台灣予日本,日人入據,拓港口而成為侵略南洋之大軍港,成為日軍進攻南洋之最大海空基地。並將基地命名為「大鵬」,而所拓海港命名為大潭(即今大鵬灣之名稱之由來)。大潭社區主要產業為養殖漁業,養殖多為龍膽、石斑等高經濟魚種。目前大潭之農地大約半數改為養殖魚塭,以養殖龍膽石斑為產業之大宗,農業則以蓮霧、水稻為大宗。大潭社區擁有底蘊深厚的觀光資源,強化其文化張力,從文化資產、基礎建設和商業聯結,加以創新整合為社區帶來新的轉型生機。

    社區需求

    大潭社區缺乏產業整合及行銷規劃,社區入口意象老舊不明,人力招募困難,目前男女宋江陣及跳鼓陣均已解散。另因社區養殖戶之養殖排水管均埋設於現有水溝渠道,致現有水溝渠道窄化,大雨來襲則影響雨水排放能力,造成社區大雨來襲易淹水現象。

  • 下廍社區是位於東港鎮東方高地之農村聚落,亦係東港最早開墾部落之ㄧ,廍就係糖廠,稱為蔗廍或糖廍,糖廠位置在村莊之外,因東方有一溪流名牛埔溪,聚落位於溪流下方,遂史稱「下河莊」,後改稱為「下廍」。下廍社區內之產業,目前仍以一級產業(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以稻米、蓮霧等為生產大宗,農作土地大多係農家私有,次為臺糖土地租賃,另設有 18 公頃「老鷹紅豆示範區」。

    社區需求

    下廍社區因地形位置關係適於農作及養殖捕撈漁業,期盼社區農產品可以有更好的銷售發展,將社區內稻米、紅豆與蓮霧開發成別具特色產品。

  • 東海社區在地形上屬屏東沖積平原地區,土壤地質方面,因鄰近台灣海峽近海地區屬砂質土壤,均闢為養殖區。其餘屬粘質土壤,易種植各種農作物。東海社區之土地利用現況係以鐵路以西為主要養殖區,為本區之主要漁產區,亦為本區之重要經濟來源;而住宅建物大多集中於南山路及東海路周圍,農村聚落區也位於此處。社區內之產業,目前仍以一級產業(農、漁業)為主,農產品主要以稻米、蓮霧及芒果為生產大宗;漁產則是以石斑、白蝦、午仔魚、 富貴魚及黃錫鯛為生產大宗。

    社區需求

    為午仔魚的故鄉,目前有開發出午仔魚XO醬,需要包裝設計行銷規劃,也期盼可以開發出午仔魚其他商品。由於商品都屬於食品加工類,因此希望有食安專業人員可以予以輔導。

  • 新龍社區為養殖生產區,生產高經濟魚類,全世界第一個開發出龍膽石斑魚苗技術就在新龍社區,擁有的海茄冬紅樹林生態為最南端之區域,近山靠海夕陽優美,養殖水源豐富。新龍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屏東縣番仔崙養殖漁業生產專區,養殖面積有224公頃,社區土地面有目前80%以上以一級產業均養殖漁業為主,養殖高經濟魚類如龍膽石斑、青斑、紅魚、午仔魚等種類多。新龍社區發展協會以產學合作方式將在地養殖漁業的魚鱗以生物技術提煉出膠原蛋白,研發出一系列龍之美保養品及膠原蛋白凍。也解決魚鱗廢棄物的問題,讓魚鱗增加附加價值。

    社區需求

    歡迎對於產業規劃、產品研發、行銷設計、觀光文化有熱情有想法的青年一起加入!利用在地資源,以循環經濟的概念,產生創新的產品;以新思維的體驗,寓教於樂,帶領更多人走入農村。

  • 太源社區於三條主要公路上,省道臺1線、臺17線及臺3線交通位置及便利性相當優越,社區地理位置介於山與海的中間區段是為平原農業帶,但大多屬於台糖公司南州農場用地。社區內之產業,目前仍以一級產業(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以芒果、蓮霧為大宗,目前本地農業有轉向無毒農業的趨勢,尚無加工產品,但因缺乏整體發展策略,故尚未成為主流。

    社區需求

    太源社區為傳統農業社區,居民長年務農,近年農業經濟收入低、因糖廠養豬所產生的糞便導致空氣品質不佳,使得社區青、壯年族群紛紛移往外 地工作,導致社區人口老化,勞動力薄弱。

  • 「大庄村」村名疑為舊地名「大崑麓」簡化而來本社區係枋寮鄉最西邊之聚落,面積不大,人口亦不多,地形亦係由沙洲、潟湖所組成,大庄社區產業目前以養殖業為主,農業為輔,養殖業主要以石斑、龍膽石斑、海鱺魚、班頭魚、午仔魚、富貴魚(蝙蝠魚)、三角魚(金鍾魚)、白蝦等之生 產為大宗;農業以蓮霧為大宗。 本社區有一特色為保留傳統技藝-人工補魚網,在社區萬應公廟前空地,不時會看到男性村民於廣場,手拿傳統之補漁網工具,以最傳統及環保方式縫補破損之魚網。

    社區需求

    本社區原有一團全國少有之女子宋江陣,且手執特殊改良版短兵器,每當在廟會之中都是最受人矚目之一個團體,惟指導老師因年事已高而逝世, 且成員年齡偏高,以至於目前呈現停擺之窘境。由於本社區為養殖業,期盼可以發展養殖業相關一二級商品。

  • 據社區耆老轉述,因楓港地區每年10月至隔年4 月間,強勁的東北季風翻 山越嶺至楓港後出海,猶如「落山風之港口」,此乃「風港」取名之由來。本社區因其地理位置及公路開發的關係,成為一重要交運樞鈕。楓港以落山風吹襲造就口味特佳之洋蔥,及日光照射充足、海風加持之香甜愛文芒果,為主要農特產品經濟收入。

    社區需求

    楓港地區復育伯勞鳥有成,設有伯勞鳥生態展示館,期盼可以將伯勞鳥製成相關周邊商品或文創產業,提升推廣保育伯勞鳥的精神。此外芒果乾與洋蔥產品需要包裝設計,近期更希望開發社區檸檬桉產業,製成各式加工品(如驅蚊液、手工香皂)並輔以整合行銷規劃。

  • 車城鄉保力社區為恆春地區客家庄的代表,目前村民多以農為業,水稻、洋蔥、紅龍果、愛文、玉荷包等為生產大宗,亦有廣大林場,森林副產品有靈芝、淮山、中藥草等。社區內有很多客家藝陣及客家文物展示館,是個客家聚落文化區。

    社區需求

    傳統的社區文化融入創意,提升年輕人學習與傳承的意願,此外社區有生產黑豆腐,並提供社區關懷據點食用,期盼黑豆腐產業可以藉由整合行銷規劃推廣出社區。

  • 滿洲鄉響林社區目前朝生態旅遊進行規劃,在過去曾積極的轉化在地自然生態有害樹種『銀合歡』之再生利用,發展為社區產業。另在農產品方面,協助居民於在地原生種愛玉『大果藤榕』的種植與復育。

    社區需求

    社區內農作之野生愛玉加工產品開發、產品包裝設計與整合性行銷。

  • 滿洲鄉里德社區原為獵國際保育鳥種灰面鵟鷹之部落,後因落實環境教育與發展生態旅遊,轉變成護鷹部落的動人故事,更獲水保局優質農村體驗匾額及代表屏東縣參加金牌農村決賽徽章。

    社區需求

    在推動生態旅遊之餘開發社區產業,如雨來菇、大果藤榕(野生愛玉)、黑豆或是文創等,透過整合行銷規劃,搭配銷售資訊及通路建構,相關的產品銷售管道可以順暢和突破。

  • 位在屏東滿州鄉的港口村,是臺灣海拔最低的茶葉產區,低海拔 、低緯度,氣候炎熱日照長,又必須面對落山風與濱海鹽霧的考驗,才得以種出恆春三寶之一—港口茶。港口有原生種的黑豆,跟一般常見的黑豆相比,相對比較小顆,而鹽滷黑豆腐就是使用當地原生種的黑豆製作而成的,吃起來口感綿密又帶有濃濃的豆香氣,風味非常的特別,港口村有知名旅遊景點港口吊橋,也有衝浪客喜愛的佳樂水海灘 ,近年來發展生態旅遊有聲有色,陸蟹觀察、黑豆腐DIY和白榕園導覽成為熱門遊程。

    社區需求

    希望從既有的港口茶及黑豆再研發新產品,另外社區魚類資源豐富,期盼可以開發熟食零嘴類一夜干並輔以包裝設計行銷規劃,讓社區產業被看見。

  • 馬兒社區為排灣族部落,農作的植栽分為許多類型,較具經濟價值與產值的有小米、紅藜、樹豆、土芒果等四種作物,其餘多為生活與文化息息相關的農作物,如地瓜葉、芋頭、月桃等等。樹豆為排灣族的重要傳統作物之一,營養價值高;小米是台灣原住民的主食;紅黎的營養性近幾年逐漸受到重視,故紅藜的栽種亦成為部落產業發展的重點;社區慣常在小米、紅藜等主要作物收成後,利用空檔種植地瓜葉食用;月桃是排灣族一種重要的植物,不但可以作為包裹小米糕的材料,更可以作為編織月桃蓆、裝衣服等的容器之用,是最環保的包裝材料。

    社區需求

    部落社區除了有農產外,亦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串珠、編織 、打獵...等,希望有創意、行銷設計概念的青年,一起來發展農產品及文創產業,建立品牌,推廣社區。

  • 三地門鄉青葉社區是鄉內唯一的魯凱族聚落,其內有巴冷公主紀念石板屋,而凝聚當地藝術家及年輕人構思所打造成「青葉部落-魯凱神話藝術村」,透過豐富的色彩元素提升居民的藝文環境。 社區主要作物為紅藜、月桃與小米,為拓展多元社區產業可能,亦與大專合作開發紅藜加工品。此外區內有優秀的織染繡工藝家,是為地方特色產業。

    社區需求

    創作有地方特色觀光禮品、提升織染繡物的品質,建立品牌特色、整合行銷規劃在地農產品、結合產業與文化增加居民就業機會。

  • 三地門鄉達來社區為黑鳶的故鄉,臺灣約有八成以上之黑鳶皆在舊達來附近區域棲息。農產品主要以咖啡、小米、紅藜、樹豆、地瓜、土芒果…等之生產為大宗,社區內有教會故事廣場、舊部落石板屋,此外優美的自然環境、溪流生態及搭配在地解說人才,適合來趟深度生態旅遊。

    社區需求

    農產品開發二級加工伴手禮輔以包裝設計行銷,並積極以三級產業「生態旅遊」為發展主軸。

  • 三地門鄉德文社區周邊八景聞名(天鵝湖、情人湖、古石城、雀榕樹、觀望山、蝙蝠洞、大石橋及天虹瀑布),社區產業以農業為主,咖啡、小米、紅藜、樹豆等為大宗,且其中咖啡豆於100年前是為日本天皇之貢品。未來將以咖啡為發展主軸,並逐步落實綠色保育,在生產面上附加生態價值。

    社區需求

    以咖啡產業6級化為主軸,協助開發產品與整合行銷。

  • 霧台鄉大武社區為魯凱族部落,內有種植小米、有機紅蔾、樹豆、芋頭等農作物,並推出多項品牌產品:山中粟小米、山間藜紅藜、大武森雞、大武山當歸與大武森鮮菇等。 另外跨域綠色科技結合大數據管理,「部落AI跑步雞」打造了綠色科技隧道,讓部落養雞場從農業1.0直接轉型至4.0。

    社區需求

    農產品整合行銷規劃以提昇產品經濟效益、部落文化開發深度體驗或轉作商品化活用。

  • 瑪家鄉佳義社區鄰近多項觀光景點,如萬金聖母堂、穎達農場、笠頂山步道(紫斑蝶生態)、涼山遊憩區、原住民文化園區、舊筏灣部落與靈石等。社區內種植品質優良作物,諸如小米、紅蔾、樹豆、南瓜、地瓜、芋頭、芒果等。

    社區需求

    活化農作產業六級化暨包裝設計行銷、部落文化保存暨傳承發揚與生態保育暨觀光產業發展,另透過產業增能培訓將產業知識與導覽解說完備,提升居民軟實力。

  • 泰武鄉武潭社區亦稱為「阿布丹」部落,每年8月份都會舉辦小米收穫祭慶祝豐收,社區周邊有武潭古道、瀑布群天石山、木棉步道與眺望區等景觀保有良好生態多樣性。部落產業型態以農作的小米及其加工品小米酒、紅藜、芋頭、樹豆、咖啡等為大宗。

    社區需求

    部落文化保存傳承、農產品整合行銷與經營管理、生態環境整合觀光發展創造在地就業需求、排灣族手工藝傳承與文創發展。

  • 來義鄉古樓社區是日治時代全台灣最大的原住民部落,保有傳統的五年祭祭典儀式。排灣族部落特有的祖靈屋、石屋及日治時的二峰圳、商業古道等形成社區特有地景資源。產業型態以小米、芋頭、部落傳統手工藝(木雕、傳統串珠服飾)等別具特色。

    社區需求

    創造人民安居、文化保存、生態永續的「永續部落」,並透過產業整合行銷管理推展部落農產與工藝。

  • 春日鄉歸崇社區有日據時代浸水營古道可享森林浴,有老七佳石板屋可感受古老原鄉風情,更有大漢山上海天一色絕美的露營區。於屏東縣第一個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成立的歸崇社區裡,你可以享受農業與自然的親近,享用有機友善的部落原鄉饗宴。

    社區需求

    行銷友善耕作成果,讓全台知曉社區之有機優良作物(小米、紅藜、咖啡等),進而推動2~3 級產業。期盼可以串聯區內各農友發展社區品牌進行農產整合行銷,減少農友各自花時間煩惱自家作物通路,淪為單打獨鬥為之可惜。

  • 獅子鄉新路社區作物以芒果與山蘇為主,其中亦積極發展紅藜產業。區內富含特色景觀、產品與技藝,諸如百年梯田、山蘇酒、石頭屋、手工刺繡與皮雕石雕技藝等。

    社區需求

    推廣在地芒果、有機蔬菜與紅藜等產業發展並輔以社區產業包裝設計,透過社區產銷平台建置行銷於民。此外創造現今新路的新故事以強化居民對部落定位認同與凝聚。

  • 牡丹鄉高士社區為南排灣族群,社區深具在地住民特色,活動有迎祖靈、vuvu的傳統婚禮與傳統競技體驗活動。周邊山林遍佈野生野牡丹,每年三至五月為花季,社區更以牡丹花為原型成立鑫工坊開發銅製手工藝品,而高士三寶之一的段木香菇更曾帶動高士經濟。

    社區需求

    結合部落閒置農田來進行無毒農業的發展,並藉由「巴舒亞學苑」農特產示範園區帶動再地產業與推動觀光。近期有開發香菇與蜂蜜產品,期待青年協助發現社區更多可能。